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大专题栏目    |    汾河灌区成立75周年宣传专栏 网站首页 >> 大专题栏目 >> 汾河灌区成立75周年宣传专栏

    汾水映芳华:我的廿载灌区情

    编辑:管理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7 18:12:23 点击:

      翻开《诗经·魏风》,“汾沮洳”里“彼汾沮洳,言采其莫”的句子总让我心生暖意。这条流淌千年的汾河,不仅是三晋大地的“母亲河”,更是我人生路上最温柔的陪伴。自2004年春踏入汾河灌区二坝站,二十余载岁月在渠水潺潺中静静流淌,那些目之所及的坚守、心之所感的温暖,早已化作心底最深的眷恋,藏在每一次凝望汾水的目光里。

      2004年的二坝,春日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我刚到岗时,负责的是内务工作。那时的汾河灌区二坝站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长期以农业供水为主的格局即将被打破,开辟清徐工业供水市场的蓝图,正由一群热血之人一笔笔绘制。我虽未直接参与供水工程建设,却成了这场“攻坚”最忠实的见证者。

      我常常在办公室的窗前,看见二坝的领导们匆匆来去的身影。他们一次次往返于清徐水利局与美锦集团,会议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有时路过门口,能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讨论声,或是对着图纸细致推敲的低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方案修改痕迹,都藏着他们为灌区谋发展的决心。而那些和我年纪相仿、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是成了二坝最鲜活的风景。他们背着水准仪、提着经纬仪,穿梭在农田、厂区与渠道间,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正午的阳光晒红了脸颊,却没人停下脚步,疲惫爬上了眉眼,可眼底、脸上,始终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曾走到他们测量的现场,看他们小心翼翼地调整仪器,专注地记录每一个数据;也曾在傍晚时分,看着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单位,却依旧兴致勃勃地讨论引渠线路、泵站建设等细节。资金短缺时,我见过他们四处奔走筹措的焦急;施工遇阻时,我见过他们连夜开会调整方案的执着。当清徐工业供水工程的引渠终于贯通,清澈的汾水顺着新渠奔涌流向清泉西湖,那一刻,阳光下,他们的笑容比春日的花还要灿烂;那一刻,我虽未亲手参与建设,却同样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喜悦:这条渠水不仅滋养了工业发展的希望,更见证了灌区人敢闯敢拼的精神。

      2011年,我调入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从此有了更多机会走进灌区的每一个角落,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瞬间。

      我曾数次穿行在渠道边、田野间,见过同事们顶着凛冽寒风在渠道测水桥上测水的模样——冻得发红的手指攥着仪器,眼神却始终专注;见过一线员工走进田间地头,耐心指导农户挖渠引水、修建田面工程;见过村民因浇水顺序起争执时,支所员工耐心调解、换位思考,最终达成共识的场景;更见过闸工在节制闸上调完水后猫腰钻进那用杨柳枝搭成的三角形支架、外面蒙着塑料布、缝隙里塞着玉米秆的临时“闸房”,蜷缩着身子,用仅有的体温抵御风雪与严寒,却依旧寸步不离地守着那一方水闸……

      我也曾驻足于支渠闸房、田间地头,听老一辈员工回忆1998年抗洪的危急:三坝站成了平遥县政府防洪指挥部,大家白天黑夜连轴转盯水情、定方案,饭凉了都顾不上吃,心里只想着守住下游的土地和百姓;听职工们诉说冬夜冒寒调闸的故事:闸所远在郊外,冬夜寂静空旷,他们需要根据调水指令随时到闸房操作闸机调节水位,寒风裹着荒草晃荡,手电筒的光都似被黑暗吞没,他们在黑暗与风声中穿行,脚下的积雪嘎吱作响,心里那股隐隐的恐惧与空旷交织,却仍一步步走向闸房。尤其在大雪封路的日子,他们要在闸房值守多日,见不到人影,也没有手机和网络,电视信号时有时无,只能在风声中,与孤独为伴。可即便如此,却依旧默默坚守,把孤独与恐惧化作责任,从未有过耽误;听大家念叨灌区与村民的“一家亲”:灌溉期里,员工和村民一起清杂物、查隐患,村民遇着杀猪宰羊总会送些到支所,田埂上的讨论声、笑声混着渠水声,成了最热闹的景致,也成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这些鲜活的画面,都被我一一写进宣传稿里,字里行间满是对灌区的敬意与热爱。我渐渐明白,灌区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输水灌溉,它更像一条坚韧而温柔的纽带,一头连着奔腾的汾河水,一头连着乡亲们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2年7月,我进入经营管理部,这让我对灌区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知。从前,我看到的是“水如何流进田间”,如今,我更关注“水如何更好地服务发展”。我分析灌区的经营数据,梳理工业供水与农业供水的效益。当看到清徐工业供水市场逐年壮大,为灌区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时,我愈发体会到,灌区的每一步发展,都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单一农业供水到“以工补农”,从传统灌溉到智慧水务,从简陋值守到舒适办公,从人工调控到智能监测……灌区的每一次转型,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而我能参与其中,何其有幸。

      如今,每每站在渠道边,看河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映着蓝天白云,渠边的杨柳随风轻舞,远处的农田里,水流正悄无声息地滋润着禾苗,泛起层层绿意。微风拂过,带着水汽的清甜,恍惚间,2004年初见二坝的场景、闸工们深夜值守的身影、田间农户的笑脸,都一一在眼前浮现。二十余载时光,我从一名青涩的学生成长为能为灌区经营发展出一份力的员工,而灌区也在岁月里不断蜕变,愈发蓬勃。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汾河灌区书写了新中国治水兴邦的华章;二十余载并肩同行,我在汾水畔收获了成长与温暖。灌区在我心中,不仅是水与土地的交织,更是一段流淌的历史与情感。往后的日子,我愿继续与水同行,与灌区并肩,看灌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而我对灌区的感恩与依恋,也将如这汾河水一般,绵长不绝,岁岁年年。


      来源:经营管理部   雷海燕

    上一条:
    下一条: 书法字画作品集

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大专题栏目    |    汾河灌区成立75周年宣传专栏 网站首页 >> 大专题栏目 >> 汾河灌区成立75周年宣传专栏

    汾水映芳华:我的廿载灌区情

    编辑:管理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7 18:12:23 点击:

      翻开《诗经·魏风》,“汾沮洳”里“彼汾沮洳,言采其莫”的句子总让我心生暖意。这条流淌千年的汾河,不仅是三晋大地的“母亲河”,更是我人生路上最温柔的陪伴。自2004年春踏入汾河灌区二坝站,二十余载岁月在渠水潺潺中静静流淌,那些目之所及的坚守、心之所感的温暖,早已化作心底最深的眷恋,藏在每一次凝望汾水的目光里。

      2004年的二坝,春日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我刚到岗时,负责的是内务工作。那时的汾河灌区二坝站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长期以农业供水为主的格局即将被打破,开辟清徐工业供水市场的蓝图,正由一群热血之人一笔笔绘制。我虽未直接参与供水工程建设,却成了这场“攻坚”最忠实的见证者。

      我常常在办公室的窗前,看见二坝的领导们匆匆来去的身影。他们一次次往返于清徐水利局与美锦集团,会议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有时路过门口,能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讨论声,或是对着图纸细致推敲的低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方案修改痕迹,都藏着他们为灌区谋发展的决心。而那些和我年纪相仿、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是成了二坝最鲜活的风景。他们背着水准仪、提着经纬仪,穿梭在农田、厂区与渠道间,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正午的阳光晒红了脸颊,却没人停下脚步,疲惫爬上了眉眼,可眼底、脸上,始终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曾走到他们测量的现场,看他们小心翼翼地调整仪器,专注地记录每一个数据;也曾在傍晚时分,看着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单位,却依旧兴致勃勃地讨论引渠线路、泵站建设等细节。资金短缺时,我见过他们四处奔走筹措的焦急;施工遇阻时,我见过他们连夜开会调整方案的执着。当清徐工业供水工程的引渠终于贯通,清澈的汾水顺着新渠奔涌流向清泉西湖,那一刻,阳光下,他们的笑容比春日的花还要灿烂;那一刻,我虽未亲手参与建设,却同样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喜悦:这条渠水不仅滋养了工业发展的希望,更见证了灌区人敢闯敢拼的精神。

      2011年,我调入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从此有了更多机会走进灌区的每一个角落,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瞬间。

      我曾数次穿行在渠道边、田野间,见过同事们顶着凛冽寒风在渠道测水桥上测水的模样——冻得发红的手指攥着仪器,眼神却始终专注;见过一线员工走进田间地头,耐心指导农户挖渠引水、修建田面工程;见过村民因浇水顺序起争执时,支所员工耐心调解、换位思考,最终达成共识的场景;更见过闸工在节制闸上调完水后猫腰钻进那用杨柳枝搭成的三角形支架、外面蒙着塑料布、缝隙里塞着玉米秆的临时“闸房”,蜷缩着身子,用仅有的体温抵御风雪与严寒,却依旧寸步不离地守着那一方水闸……

      我也曾驻足于支渠闸房、田间地头,听老一辈员工回忆1998年抗洪的危急:三坝站成了平遥县政府防洪指挥部,大家白天黑夜连轴转盯水情、定方案,饭凉了都顾不上吃,心里只想着守住下游的土地和百姓;听职工们诉说冬夜冒寒调闸的故事:闸所远在郊外,冬夜寂静空旷,他们需要根据调水指令随时到闸房操作闸机调节水位,寒风裹着荒草晃荡,手电筒的光都似被黑暗吞没,他们在黑暗与风声中穿行,脚下的积雪嘎吱作响,心里那股隐隐的恐惧与空旷交织,却仍一步步走向闸房。尤其在大雪封路的日子,他们要在闸房值守多日,见不到人影,也没有手机和网络,电视信号时有时无,只能在风声中,与孤独为伴。可即便如此,却依旧默默坚守,把孤独与恐惧化作责任,从未有过耽误;听大家念叨灌区与村民的“一家亲”:灌溉期里,员工和村民一起清杂物、查隐患,村民遇着杀猪宰羊总会送些到支所,田埂上的讨论声、笑声混着渠水声,成了最热闹的景致,也成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这些鲜活的画面,都被我一一写进宣传稿里,字里行间满是对灌区的敬意与热爱。我渐渐明白,灌区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输水灌溉,它更像一条坚韧而温柔的纽带,一头连着奔腾的汾河水,一头连着乡亲们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2年7月,我进入经营管理部,这让我对灌区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知。从前,我看到的是“水如何流进田间”,如今,我更关注“水如何更好地服务发展”。我分析灌区的经营数据,梳理工业供水与农业供水的效益。当看到清徐工业供水市场逐年壮大,为灌区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时,我愈发体会到,灌区的每一步发展,都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单一农业供水到“以工补农”,从传统灌溉到智慧水务,从简陋值守到舒适办公,从人工调控到智能监测……灌区的每一次转型,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而我能参与其中,何其有幸。

      如今,每每站在渠道边,看河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映着蓝天白云,渠边的杨柳随风轻舞,远处的农田里,水流正悄无声息地滋润着禾苗,泛起层层绿意。微风拂过,带着水汽的清甜,恍惚间,2004年初见二坝的场景、闸工们深夜值守的身影、田间农户的笑脸,都一一在眼前浮现。二十余载时光,我从一名青涩的学生成长为能为灌区经营发展出一份力的员工,而灌区也在岁月里不断蜕变,愈发蓬勃。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汾河灌区书写了新中国治水兴邦的华章;二十余载并肩同行,我在汾水畔收获了成长与温暖。灌区在我心中,不仅是水与土地的交织,更是一段流淌的历史与情感。往后的日子,我愿继续与水同行,与灌区并肩,看灌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而我对灌区的感恩与依恋,也将如这汾河水一般,绵长不绝,岁岁年年。


      来源:经营管理部   雷海燕

    上一条:
    下一条: 书法字画作品集

晋公网安备14072702000120       晋ICP备07000799号-1

地址:山西省祁县新建南路85号        邮编:030900   

邮箱:fhgljxxxc2011@163.com       版权所有: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智慧水务中心     

晋公网安备14072702000120      

晋ICP备07000799号-1

地址:山西省祁县新建南路85号        

邮箱:fhgljxxxc2011@163.com       

版权所有: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智慧水务中心